1824年英荷條約

馬來西亞历史
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 前100–6世纪
早期王国
刚迦王国 2–11世纪
狼牙脩 2–14世纪
赤土 2–6世纪
盘盘 3–5世纪
古吉打 5–9世纪
古彭亨英语Old Pahang Kingdom 5–15世纪
末罗瑜 6世纪
哥打哥拉宜馬來語Klang Kio (Kota Gelanggi) 7–9世纪
三佛齐 650–1377
满者伯夷 1293–1500
苏丹国崛起
吉打苏丹国 1136–
汶萊帝國 1368–
马六甲苏丹国 1402–1511
蘇祿蘇丹國 1450–1899
彭亨苏丹王朝英语Pahang Sultanate 1470–1623
亞齊蘇丹國 1496–1903
北大年苏丹国 1516– 1902
柔佛苏丹国 1528–
砂拉越苏丹王朝英语Sultanate of Sarawak 1599–1641
勿述苏丹王朝英语Kingdom of Besut Darul Iman 1780–1899
色陀苏丹王朝英语Kingdom of Setul Mambang Segara 1808–1916
勒曼苏丹王朝英语Reman 1810–1902
古邦巴素苏丹王朝英语Kingdom of Kubang Pasu Darul Qiyam 1839–1864
玻璃市拉惹 1843–
殖民时期
葡属马六甲 1511–1641
荷葡战役 1601–1661
荷属马六甲 1641–1824
暹罗入侵吉打馬來語Penjajahan Siam di Kedah 1821–1826
英荷条约 1824
伯尼条约 1826
海峡殖民地 1826–1946
砂拉越王国 1841–1946
纳闽直辖殖民地 1848–1946
拉律戰爭 1861-1874
巴生战役馬來語Perang Kelang 1867–1874
邦咯条约 1874
英屬馬來亞 / 英屬婆羅洲 1874–1946
北婆羅洲 1882–1946
馬來聯邦 1895–1946
英暹条约 1909
馬來屬邦 1909–1946
檳城海戰 1914
二战时期
1941–1945
馬來亞戰役 1941–1942
麻坡战役馬來語Pertempuran Muar 1942
巴力士隆大屠杀馬來語Pembunuhan beramai-ramai di Parit Sulong 1942
新加坡戰役 1942
暹属四邦榕市府 1943–1945
雙十節事件 1943
哲斯顿起义 1943 - 1944
山打根死亡行军馬來語Kawat Maut Sandakan 1942
建国时期
马来亚馬來語Pentadbiran Tentera British (Tanah Melayu) / 婆罗洲軍管區
1945–1946
北婆羅洲直轄殖民地 1946–1963
砂拉越直辖殖民地 1946–1963
马来亚联邦 1946–1948
馬來亞緊急狀態 1948–1960
马来亚联合邦 1948–1963
马来亚联合邦独立 1957
十八点/二十点协议 1962
砂州共产叛乱 1962 - 1990
印马对抗 1963–1966
沙巴/砂拉越自治 1963
马来西亚成立 1963年9月16日
新加坡州 1963–1965
砂州宪政危机 1966
双六空难 1966
马共叛乱 1968–1989
五一三事件 1969
国阵一党独大时期
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成立 1974
吉兰丹危机馬來語Darurat Kelantan 1977 1977
新经济政策 1971–1990
跨境烟霾问题 1972–2016
白礁岛争议 1979–今
南海爭議南沙群岛 1980–今
纳闽联邦直辖区成立 1984
茅草行动 1987
巫统宪政危机 1987–1988
王室免控权修宪 1993
烈火莫熄 1998-2022
布城联邦直辖区成立 2001
霹雳州宪政危机 2009
一马公司丑闻 2015–今
多党制时期
2018年大选-首次政党轮替 2018
濒海战舰丑闻 2019
喜来登政治危机 2020-2022
恢复东马两州地位修宪 2022
2022年大选-首次悬峙议会 2022
绿色浪潮 2022
昌明团结政府 2023
历史事件
砂拉越反让渡运动 1946–1963
峇冬加里屠杀惨案 1948
武吉哈逢緊急事件 1950
华玲和谈 1956
文莱叛乱 1962–1966
沙巴摩洛袭击 1962–今
新加坡种族骚乱 1964
东盟宣言 1967
汶来索要林梦县 1967–2009
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争端印度尼西亚语Sengketa Sipadan dan Ligitan 1969–2002
1985年拿笃冲突馬來語Serangan hendap Lahad Datu 1985 1985
默玛里惨案馬來語Peristiwa Memali 1985 1985
亚洲金融危机 1997–1998
奥玛乌纳袭军事件 2000
阿尔丹杜雅杀案 2006
净选盟大集会 2007
兴权会大集会 2007
反内安法令集会馬來語Himpunan Anti ISA 2009
净选盟2.0集会 2011
净选盟3.0集会 2012
人民起义大集会馬來語Himpunan Kebangkitan Rakyat 2013 2013
拿篤衝突 2013
抗议涨价大集会 2013
黑色505集会 2013
马航MH370空难 2014
马航MH17空难 2014
亚航QZ8501空难 2014
净选盟4.0集会 2015
红衫军种族集会英语2015 Malay Dignity rally 2015
净选盟5.0集会 2016
金正男遇刺事件 2017
按主题
  • 通讯馬來語Sejarah komunikasi di Malaysia
  • 经济英语Economic history of Malaysia
  • 军事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Malaysia
马来西亚主题

1824年英荷條約》(英文:Anglo-Dutch Treaty),又稱《倫敦條約》,新加坡有人译为《盎格魯-荷蘭條約》,是在1824年3月17日,英國荷蘭倫敦簽訂的條約,主要目的是解決這兩国在東南亞馬來群島貿易與勢力範圍的糾紛。此條約大致上影響了後來馬來西亞印尼二國領土的範圍,也決定了新加坡往後的命運。

歷史背景

兩國在東南亞的糾紛

在马来群岛的关系开始紧张

17世紀初,早在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已经在爪哇島巴達維亞建立殖民地,而後不斷擴張,1641年佔領了葡属馬六甲。而英國當時致力于在印度建立殖民地,並沒注重馬來群島,只在馬來群島進行貿易。

后来因為荷蘭意圖壟斷在馬來群島的貿易,不希望英國插上一腳;而英國則聲稱奉行自由貿易原則,任何勢力都可在馬來群島進行貿易,因此二國關係緊張。期間發生最嚴重的衝突是1623年的安汶島屠殺事件

隨著具有反英態度的荷兰人扬·彼得生·库恩與Van der Capellan先後成為巴達維亞的總督後,二國在東南亞的關係更是緊張。英國官员中也有反荷態度强烈者,史丹福·萊佛士就是其中一人。

英国势力进入马来群岛及新加坡歸屬的爭議

18世紀,英國開始在馬來群島建立殖民地,佔領了蘇門答臘島上的明古魯省。176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蘇祿蘇丹國的蘇丹簽約,在婆罗洲东北的一個島嶼Pulau Balambangan 設立貿易站。1786年3月,英國人萊特在馬來半島西北部的檳榔嶼建立殖民地。

181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委任史丹福·萊佛士為明古连的副总督。由于明古连地理位置不佳,商人們多不願到此進行貿易,史丹福·萊佛士認識到明古連難以發展。1818年末,經史丹福·萊佛士多次建議後,在加爾各答印度總督哈斯丁,決定授權史丹福·萊佛士在馬來半島端尋找一個新的據點。1819年2月6日史丹福·萊佛士在馬來半島南端,一个本屬柔佛王國的島嶼新加坡建立殖民地。

馬六甲以及巴達維亞的荷蘭總督對英國在新加坡建立殖民地一事非常不滿,他们認為新加坡在荷蘭的勢力範圍内。荷蘭與英國交涉,要他們撤出新加坡及辭去史丹福·萊佛士的職位。

當時有很多英國高官不認同史丹福·萊佛士的做法,例如當時檳榔嶼的英國總督John Alexander Bannerman(任期1817年-1819年)就多次要求史丹福·萊佛士從新加坡撤退。

而之前授權史丹福·萊佛士的印度總督哈斯丁也轉而認為史丹福·萊佛士佔領新加坡是自陷困境,亦認為英國應避免與荷蘭開戰。他多次下令給史丹福·萊佛士,要其做出讓步,避免局勢惡化,但命令因各種因素沒有傳達新加坡。另一方面史丹福·萊佛士也努力嘗試與哈斯丁聯絡,欲說服哈斯丁支持對新加坡的佔領,並說明佔領新加坡在法律上站得住腳,萊佛士认为之前荷蘭因忙于應付拿破崙戰爭,在1795年10月將馬來半島上的殖民地馬六甲交給英國人托管時,並未提及新加坡屬于馬六甲,因此新加坡非荷蘭勢力範圍。

英國決定不退出新加坡

隨著新加坡的快速發展,以及更多英國官员認識到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重要,其地理條件有潛力發展成為英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貿易港口及海軍基地,加上在倫敦加爾各答的英国商界領袖也紛紛要求英國政府繼續佔有新加坡,英國政府決定繼續佔領新加坡。同時,英國政府也認為是時候與荷蘭重新劃分在馬來群島的勢力了。

當荷蘭政府獲知哈斯丁決定佔有新加坡的強硬態度後,認為不适宜與英國開戰,也認識到新加坡難以收回,英國勢力進入馬來群島難以避免,促希望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紛,要求進行談判,也希望二國合作不讓其他歐洲列強進入馬來群島。

兩國在歐洲的關係

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後,英、荷二國都希望双方保持良好關係,这有以下幾個因素。

英國方面

  1. 荷蘭戰略地位:英國認識到荷蘭與英國本土很近,該地是一個非常適合向英國發動攻擊之處。須與荷蘭保持良好關係。
  2. 宗教派別相同:拿破崙戰爭後,原本的反法同盟各國又因為宗教派別而漸漸分成幾個派別,普魯士奧地利俄國與英國的關係不好,因此英國需拉攏同宗教派別的荷蘭。

荷蘭方面

  1. 對英國的負債:拿破崙戰爭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因在亞洲的貿易下滑,以及官員們的貪污,面對財政危機。為解決這危機,荷兰东印度公司向英國舉債。拿破崙戰爭期間,即1795年-1816年間,荷蘭政府為了支付軍費,又大量向英國舉債。1781年,荷蘭欠英國25萬英鎊,1799年達144萬英鎊。而179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後,公司欠英國的債務又攤到荷蘭政府的頭上。因此荷蘭希望與英國關係良好,以協商談判來解決負債問題。

簽署條約過程

經過多次的談判後,于1824年5月17日,《英荷條約》在英國首都倫敦簽定。簽署條約的代表,英方是喬治·坎寧Charles Watkin Williams-Wynn英语Charles Williams-Wynn (1775–1850);荷方是Hendrik Fagel和Anton Reinhard Falck英语Anton Reinhard Falck

條約內容

條約內容共17条,可分三大部份:劃分勢力範圍、貿易規定、償還債務

劃分勢力範圍

  1. 荷蘭收回對英國佔領新加坡的抗議,承認英國對新加坡的佔領。
  2. 英國收回對荷蘭佔領勿里洞岛的抗議,承認荷蘭對該島的佔領。
  3. 荷蘭不可在馬來半島建立殖民地,或與當地統治者簽任何條約。
  4. 英國不可在蘇門答臘島建立殖民地,或與當地統治者簽任何條約。
  5. 荷蘭答應交出在印度的所有據點和權益,及將馬六甲及其屬地交給英國。
  6. 英國答應交出在蘇門答臘島上的全部據點及產業(其中包括在明古連马尔堡的一間工廠),及將明古連交給荷蘭。
  7. 英國不可在新加坡海峽以南的島嶼建立據點或與當地統治者簽任何條約,這些島嶼包括廖內群島林加群島
  8. 所有的領土,產業交換將于1825年3月1日生效。
  9. 任何一方退出条约,其主权将由另一方接手,同时任何一方不得将其领土移交给其他势力。
  10. 双方同意以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为英荷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貿易規定

  1. 雙方的商船可以進入對方屬地,需付雙方商議好的固定費用。
  2. 除了摩鹿加群岛香料貿易外,荷蘭不可壟斷在馬來群島的貿易。
  3. 荷兰终止与雪兰莪的錫米協定。
  4. 雙方不可阻礙對方與任何地方勢力進行貿易。並合作消滅活躍于馬來群島的海盜
  5. 雙方在印度,錫蘭,馬來群島進行任何貿易有特別優待,並考慮將來降低關稅

償還債務

荷蘭需付10萬英鎊于英國,以清除債務。

條約的履行

《英荷條約》簽署後,並非全部得到履行。英國、荷蘭之間的關係也非馬上和緩,在當時英國官員的報告及新加坡發行的報紙中,還是可以看到討厭荷兰人的句子。

“劃分勢力範圍”方面

這點雙方都有履行。二國以此條約各自發展殖民地。但在1824年-1874年間,英國並不重視在馬來群島建立殖民地,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與中國的貿易上,並于1841年1月25日佔領香港。當時中國由滿清統治。

“貿易規定”方面

荷蘭並沒有降低關稅,也只消滅自己勢力範圍內的海盜,並未與英國合作。

影響

短期影響

  1. 有助二國在馬來群島發展:《英荷條約》劃定了二國在馬來群島的勢力範圍,讓二國可在不必觸犯對方的情況下,在各自勢力範圍內佔領殖民地。而後除菲律賓之外的馬來群島基本上被英國及荷蘭分南北而治。
  2. 阻止了二國關係進一步惡化:條約的簽訂避免了二國開戰。
  3. 妨礙了柔佛王國的統一:當時柔佛王國分裂成二部份,有二蘇丹,Sultan Hussein控制馬來半島的柔佛彭亨、新加坡島等地,身在Lingga的Sultan Abdul Rahman則控制了廖內群島林加群島及附近島嶼。《英荷條約》簽訂後,Sultan Hussein在英國勢力範圍內;而Sultan Abdul Rahman則在荷蘭勢力範圍,從此柔佛王國沒有統一,過後還進一步分裂,在彭亨的首相Ali宣佈脫離Sultan Hussein獨立,成為彭亨的第一任蘇丹。
  4. 阻止了其他歐美列強介入馬來群島:後來法國中南半島擴張;美國則從西班牙手中佔領菲律賓荷兰则将自16世纪起占据帝汶岛葡萄牙势力挤至该岛东部,上述各国都沒有進入馬來群島英國、荷蘭勢力範圍內。

长期影響

  1. 對馬來亞、印尼的形成影響巨大:《英荷條約》後,二國在各自勢力範圍內發展殖民地,英國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及婆羅洲北部,這些地方在1963年加入了馬來西亞。荷蘭的殖民地則成為印尼。
  2. 影響了後來馬來西亞與印尼二國的領土範圍:現在馬來亞蘇門答臘間之分界線大致上是《英荷合約》的分界。
  3. 對新加坡命運影響巨大:新加坡發展成為國際重要港口是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若落在荷蘭手中新加坡的歷史進程將有異。

參考資料

  • 《Sejarah Malaysia》,作者Ruslan Zainuddin,出版社Penerbit Fajar Bakti Sdn.Bhd。第148頁-152頁,“Perjanjian Inggeris-Belanda,1824”一段(馬來文版)。